小程序,一句话说,就是在微信里打开的手机应用app。微信的负责人张小龙给出了更全面的定义:“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
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微信小程序吸引开发者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框架组件和api接口供调用,具体包含界面、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位置、数据、网络、重力感应等。在这些组件和接口的帮助下,运行在微信上的小程序基本保持和native app一样的流畅度,极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7月8日下午,由阿拉丁主办、乐摇摇协办的阿拉丁小程序生态课(北京站)在京粮大厦四层方糖小镇成功举办。市场,小程序的这股风为何来势汹汹?
小程序发展到今天有很多变化,作为小程序业内数据工具的提供方,我们在小程序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变化。
首先,开发者数量增加。微信小程序在今年3月27日之后,进行大规模的释放能力,截止今天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5次的能力释放。这些能力释放之后,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指标体现在开发者数量上,从3月27日之后明显感觉到数字的增加。
其次,c端用户访问量增加。小程序所有用户的访问量在微信加起来,阿拉丁统计工具能够捕捉到的大概有3000多万,可以推测到微信整个小程序的c端用户的使用量一定是过亿的,而且肯定是过1.5亿。
再次,小程序的留存数据。通过对很多用户的观察和沟通,我们发现微信小程序的周留存用户达到10%。
最后,小程序也适合线上,小程序在我的认知里面它是一个生态级产品,但凡成生态的产品不可能只是线下,线上的很多,包括垂直社交,内容类、工具类,企业的协同办公、视频类,它都是良好的方向。电子商务也是,今天我们已经在这些方面都看到了很好的一些数据。
1、千亿市场从何而来?
实事求是的说,任何标榜“千亿级”“万亿级”体量的行业都不能排除噱头的成分,一方面是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另一方面也是在说给资本市场听。不过从微信的用户、生态和用户需求来分析,小程序“千亿市场”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用户
毫无疑问,微信是当今无可动摇的第一app。猎豹全球智库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app&game排行榜》显示,微信拥有8.4亿用户,活跃渗透率高达恐怖的80.65%,相当于每十部手机里八部都会安装微信;另一个数字同样令人艳羡,微信每周人均打开次数多达167.05次,相当于每个用户平均每天都要打开24次微信(很多人恐怕远远不止)。
目前,还没有任何产品有能力动摇微信的王者地位,其超级app的头部效应仍会不断增强,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恐怖的用户粘性是微信小程序“千亿市场”的基础。
生态
微信早已不再是一个社交应用,而是一个集社交、咨询、搜索为一体的生态系统。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小程序是否真的会让微信变成“微信os”,但在其强大的头部影响力之下,长尾效应已经非常明显,微信已成生态。
企鹅智酷发布的2016年《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超过六成微信用户使用过微信生活服务,也就是说超过5亿的用户使用过微信带来的其他应用服务,换句话说,用户在微信里寻找聊天以外的其他服务的用户习惯已经被养成。
同时,微信的账户体系和支付功能在微信红包的加持之下也已经非常完善。数据显示,微信支付累计绑卡用户超过2亿,超过半数的微信用户使用过微信支付和转账功能。
用户习惯的养成和支付系统的成熟,让小程序能够非常便利的融入微信的大生态里面去,这是小程序胆敢号称“千亿”的另一个基础。
需求
业界在讨论小程序时往往更多关注于其可能对c端用户带来的改变,但本质上来看,小程序其实是一个to b的产品,几乎所有对小程序的需求也都来自b端。小程序刚开始内测时,坊间便疯传某游戏公司花300万买了一个小程序的内测资格,虽然捕风捉影,但b端用户对小程序的渴望却由此可见一斑。
b端用户之所以会对小程序有如此强烈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大家现在的日子都不好过。以电商类用户为例,流量被巨头垄断是不争的现实,挣钱越来越难的商家们迫切希望出现新的产品打破现有的电商生态,为他们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于是小程序成为他们眼中的一剂良药。
其实,电商行业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缩影,在流量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固化的大背景下,b端用户迫切的希望小程序能够打开微信庞大的流量入口,或是衍生出新的玩法。中国有7000万中小企业,且b端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执行力更强,来自b端强烈的需求其实是小程序豪言“千亿”的核心。
2、小程序窗口期将释放巨大的红利
小程序正式上线后一定会带来巨大红利的窗口期。为什么这么说?计算可得。
我们知道在小程序开始内测的时候微信官方放出了200个内测码,这代表着至少会有200个小程序应用会在赶第一批上线。
当然,我们有理由觉得200这个数字太少,因为,腾讯系的app想要搞到一个内测资格也并不会很难,同时获得200个内测资格的公司也不一定只开发一个小程序应用,且11月3日小程序开放公测后又有一批成熟的开发者蜂拥而入,他们通过微信审核上架的能力很有保障。
那么,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10,将会得出2000,即第一批有可能上线的小程序应用的数量有2000个。再进一步,微信会不会一次性把这2000个小程序一起放出来?
答案是基本不会,因为在小程序质量、玩法和用户反映还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微信一定会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那么,第一阶段,用户能够看到的小程序应用的数量应该是在1000个左右,且会分批放出。
当我们把1000这个数字,放在微信超过8亿的用户面前,会得出一个非常吓人的数字,即每个小程序理论上将会获得800万的uv。
当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会去体验一下小程序,套用悲观的“二八原则”,即假设只有20%的用户率先参与体验,即便如此,每个小程序应用也平均会有160万的uv。
如果按照每个uv的获取成本为10块钱,我们会得出每个小程序可能获得的成本红利是1600万。这说明,率先入局小程序的企业将会享受到窗口期的巨大红利,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吧?
另一方面,小程序承载了微信从“连接人”到“连接商业”的使命,为社交内容的商业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此外,腾讯和阿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支付、电商、社交三个方面,小程序为腾讯真正意义上介入电商领域与阿里去竞争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如同阿里想要利用支付宝去切社交一样。
基于上述两个背景下,腾讯势必会尽全力去扶持小程序,其也因此将会获得来自腾讯爸爸更多的红利机会。
微信订阅号始于2012年8月17日对内容产业的革命犹然历历在目,何况四年之后,小程序自从曝光以来,一切都是准备好的。用户准备好了,创业者准备好了,资本也准备好了。在各方都想分一杯羹的情况下,小程序将会被迅速催熟。
去年9月22日,微信对外宣称小程序已经出来并开放了200个内测名额,但是从8月1日开始,我们腾讯自选股便开始研发小程序了,我们把这个时间点叫做开荒阶段。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开发阶段的经验。
第一个阶段是绘图能力。自选股是一个工具软件,需要非常强大的一个数据可视化能力的一个应用。微信能否做一个更原生化的绘图能力,我们找到三个对接点,第一个是绘图要求更高的实时性和富交性,第二个是体验不好,第三个是高清化兼容的问题不好。微信很好的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包括原生化的整体的流程基础,才有了后来像摩拜,喜马拉雅,腾讯视频。这些所有的原生能力都是基于腾讯自选股的原生基础之上开发的。
第二个阶段是30个小时的极限编程。我们当时的办公地点出于保密申请到中关村的银科,方便开发。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8月15日那天,微信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改动,让我们措手不及,导致我们整个应用完全用不起来了。当时我们也很郁闷,因为我们毕竟代表自选股,我们也想凸显能力,不想8月17日交不出。17日的早晨我们终于完成了,我们是第一个能run起来的小程序。
第三个阶段是龙哥审查。我们在9月5日那一天要交付真正的第一个版本。因为这一个阶段,就奠定了小程序能不能真正的让大家看到。9月5日我们真的完成了,当五个小程序都给到小龙的时候,我们是唯一一个被小龙称赞的小程序,也是唯一一个被微信官方与苹果谈判的演示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