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种植高粱时,合理的栽植密度可以促进高粱生长,有助提高整体产量
合理密植是高梁增产的中心环节。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密度,才能发挥肥水的增产作用。如果密度不够,由于单株个体的增产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利用肥水和光能,所以不能最大限度的增产。如果密度过大,因通风透光不良,虽然群体得到发展,亦难达到增产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合理密植为何能提高产量以及如何确定栽植的密度。
▲ 高粱种植
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01.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太阳光能
作物的生长与结实,实质上就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光合作用过程。农产品的果实大多数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因此,单位面积上的高粱产量,归根结底是取决于高粱植株对光能的利用程度。光合作用一般指二氧化碳和水,在日光照射下,借植物叶绿素的帮助,吸收光能而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有时也包括由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合成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质的过程。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高梁干物质的直接生产者,因此叶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在一般的情况下,干物质随叶面积增长而随之增长。但叶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增至一定限度之后,干物质重即不再增加。因为叶面积过大,造成荫蔽,影响光照条件,净同化率降低,不利于干物质积累。所以密植增产的实质,在于合理地解决个体与群体发展的矛盾,使单位面积内叶面积达到最大容许度,因此才能保证产量的提升。
▲ 高粱种植
02.高梁是喜密植作物
人们将植物按其光合作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光合呼吸植物,在光周期中放出二氧化碳;一类是非光合呼吸植物,不放出二氧化碳。不放出二氧化碳的植物,对农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所有植物为了制造细胞和生长都要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所以非光合呼吸植物,在密植的情况下,应该比光合呼吸植物长得快,积累有机物质多。高梁、甜菜、玉米等是属于非光合呼吸植物,因此在密植条件下能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 高粱种植
高粱的产量是由穗数、粒数和粒重三者构成的。如果保证单位面积内的足够株数,而后促进穗大粒重,丰产就比较容易;反过来,只追求穗大粒重,单位面积内株数达不到一定要求,丰产就有困难。所以在栽植时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单位面积内有足够的株数,中、后期通过田间管理和追肥灌水,来增大穗粒,从而使高粱的产量达到最大值。
目前在生产上,高粱种植密度普遍偏稀,一般亩保苗仅3300-4000株,甚至还有2000-2600株,缺苗断条,保苗株数不足,是当前高粱低产的主要原因。从各地生产实践表明,凡是植株数目够多,单产就高;植株数目少,单产就低。但也不是越密越好,须根据品种特性、肥水条件以及种植方式,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因此,高粱的合理密植是:一方面要使单位面积内有一定的株数和一定的叶面积,使光合作用的效果达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个体与群体、密度与通风透光之间的矛盾,才能达到密植增产的目的。密植的实质是调节个体(穗和粒的数量)与群体(植株数量)之间的矛盾,向着有利于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 高粱种植
确定栽植密度的原则01.确定密度要结合土壤肥力而定
高梁种植密度越大需肥越多,即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粪多宜密,粪少宜稀。实践和试验均证明,在地力较好,施肥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当每亩密度超过10000株,甚至达到12000株时,仍表现为增产。而在肥力差,施肥水平低的条件下,超过10000株的密度则产量显著下降,8000-10000株范围内,产量较高。由此可知,提高施肥水平,对保证密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 高粱种植
另外,株、行距是实现合理密植增产的两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因素,株、行距的正确选择,决定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情况。植株分布的合理,就可以为高粱生长发育创造更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更有利于保证密植增产的实现。合理的栽植密度必须根据地力基础、肥水条件和行株距大小,因地制宜地确定。肥借水势,水助肥威,肥水有机配合才能发挥群体最大的增产效果。
▲ 高粱种植
特别是群体株数增加之后,单位面积内株数相对增加,从而土壤供水能力也需随之增加,否则就满足不了高粱对水分的需要而影响生长发育,造成群体与个体产量下降。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有肥做基础,如果没有灌水条件做保证,也会使群体中的个体单穗粒数、千粒重降低,而造成群体产量不高。因此,才应该将灌水和施肥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高粱的产量达到理想的值。
▲ 高粱种植
一般是植株矮壮、分蘖少、茎秆韧性好、抗倒伏的杂交高梁,适于密植;而植株高大繁茂、秆细、分蘖力强、易倒伏的杂交种,不宜过密。目前已经有很多地点在选用高粱品种时,优先选用植株较矮,抗倒伏能力强的高粱品种,因为这种高粱不仅抗病抗倒能力强,还能够有效的进行密植,从而提高了整体产量。
▲ 丰收的喜悦
结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理密植绝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措施配合才能实现。因此高梁的种植密度必须根据土壤肥力、施肥数量、品种特性和栽培方式来确定。很多农户在实际种植时,忽略了高粱的部分特性,才导致了种植密度不合理,产量不理想,因此在后续的种植过程中,应该保证种植密度处于合理的范围内。